使用者編修記錄
(最新 | 最舊) 檢視 (較新 50 筆 | 較舊 50 筆) (20 | 50 | 100 | 250 | 500)
- 2015年10月22日 (四) 23:39 (差異 | 歷史) . . (+1,904) . . 新 童年 (新頁面: 詞曲作者羅大佑為張艾嘉創作了這首歌。創作《童年》的時候羅大佑正在醫科大讀書。寫這首歌的地方不是在池塘邊,更不是在榕樹...) (最新修改)
- 2015年10月22日 (四) 23:22 (差異 | 歷史) . . (+2,803) . . 新 齊秦 (新頁面: 齊秦,1960年1月12日,台灣歌手,詞曲創作人。祖籍山東,籍貫松江省東寧縣。其父為台灣國大代表齊濟。齊秦為家中的么子,其兄名齊魯,...) (最新修改)
- 2015年10月10日 (六) 19:03 (差異 | 歷史) . . (+1,794) . . 新 飛鳥與魚 (新頁面: 是由台灣歌手齊豫作詞並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其弟齊秦作曲,塗惠元編曲,收錄在齊豫1997年發行的個人中文專輯《駱駝飛鳥魚》中...) (最新修改)
- 2015年10月9日 (五) 18:03 (差異 | 歷史) . . (+1,546) . . 新 橄欖樹 (新頁面: 橄欖樹是齊豫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李泰祥作曲,三毛作詞,收錄在齊豫1979年發行的同名專輯《橄欖樹》中。這首歌曲是齊豫的...) (最新修改)
- 2015年10月9日 (五) 17:58 (差異 | 歷史) . . (-2) . . 齊豫 (最新修改)
- 2015年10月9日 (五) 17:57 (差異 | 歷史) . . (+22) . . 齊豫
- 2015年10月9日 (五) 12:33 (差異 | 歷史) . . (+2,965) . . 新 齊豫 (新頁面: 齊豫,1957年10月17日, 台中女中、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碩士。是臺灣著名的歌手,因其獨特的唱腔和出...)
- 2015年7月26日 (日) 21:37 (差異 | 歷史) . . (+26) . . 1990年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6日 (日) 21:35 (差異 | 歷史) . . (+12,528) . . 新 1990年 (新頁面: 《向前走》是台灣歌手林強發行第一張台語專輯。當時這張專輯一發行,引起一股新閩南語搖滾風潮,共賣了四十多萬張。一般認為...)
- 2015年7月26日 (日) 21:13 (差異 | 歷史) . . (+17,221) . . 新 1989年 (新頁面: 這一年是小虎隊的天下。新年期間,小虎隊與同公司女子團體憂歡派對合作發行專輯《新年快樂》,收錄第一支單曲《青蘋果樂園...)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6日 (日) 20:33 (差異 | 歷史) . . (+12,046) . . 新 1988年 (新頁面: 陳淑樺改變曲風,與知名流行音樂人李宗盛合作了《女人心》專輯。該專輯不但引起新生代的年輕歌迷矚目,《那一夜你喝了酒...)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6日 (日) 17:23 (差異 | 歷史) . . (+13,096) . . 新 1987年 (新頁面: 蒋经国在1987年7月14日宣告台湾地区自15日零时起解严。歌曲審查制度廢除,所有禁歌開禁,另外髮禁解除,報禁開放,各類國際雜誌陸續登台....)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6日 (日) 17:03 (差異 | 歷史) . . (+25) . . 1986年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6日 (日) 17:02 (差異 | 歷史) . . (+16,668) . . 新 1986年 (新頁面: 民進黨成立,使得台灣在政治上進入了兩黨政治時期。經濟由“歹賺吃”突變為“台灣錢淹腳目”,各種不同的社會運動在不同階層崛起,...)
- 2015年7月26日 (日) 16:38 (差異 | 歷史) . . (+8,822) . . 新 1985年 (新頁面: 陳小雲獲吉馬唱片邀請,灌錄其首張專輯《舞女》,因而大紅,當中的主打歌《舞女》更是膾炙人口,唱遍大街小巷,但由於當時...)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6日 (日) 16:21 (差異 | 歷史) . . (+7,528) . . 新 1984年 (新頁面: 運用音樂錄影帶(俗稱MTV)宣傳歌曲在台蔚為風行。 唱片製作費成本進入百萬時代。 吉馬唱片成立。 蘇芮順利地成為第一個在香...)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6日 (日) 14:35 (差異 | 歷史) . . (+7,457) . . 新 1983年 (新頁面: 一身黑衣的蘇芮演唱《一樣的月光》,這首歌曲與電影《搭錯車》裡主角的故事相結合,是台灣首個以音樂影片的方式製作的專輯。...)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6日 (日) 14:21 (差異 | 歷史) . . (-11) . . 1982年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6日 (日) 14:20 (差異 | 歷史) . . (+5,282) . . 新 1982年 (新頁面: 羅大佑發行專輯《之乎者也》,裏面收錄了《光陰的故事》、《將進酒》和《鹿港小鎮》;其中羅大佑上台北見習,當時台...)
- 2015年7月26日 (日) 14:08 (差異 | 歷史) . . (+6,218) . . 新 1981年 (新頁面: 卡帶開始取代黑膠唱片,因其容易複製的特點,也帶動盜版業的興起,圖利了盜版商。 滾石推出創業作品「三人展」,是吳楚楚,...)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3日 (四) 23:45 (差異 | 歷史) . . (+4,751) . . 新 1980年 (新頁面: 曾經風光一時的校園民歌,已經過了鋒頭,漸漸步入了末期。 當時的流行歌壇,唱片公司規劃的曲風,大多走清新,純情路線。但是其它...)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3日 (四) 23:28 (差異 | 歷史) . . (+1,396) . . 新 1979年 (新頁面: 2月,新聞局開始實施歌曲審查制度,規定廣播電台播歌(公開播送)和唱片歌曲出版(出版發行)均需事先送審。電台或唱片公司,必須先...)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3日 (四) 23:25 (差異 | 歷史) . . (+787) . . 新 1978年 (新頁面: 「波麗」公司與美國的RCA、EMI公司;「四海」唱片公司與美國的SWEA公司;「海山」唱片公司與美國的CBS公司及日本SONY公司;「歌林」公司...)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3日 (四) 23:16 (差異 | 歷史) . . (+1,320) . . 新 1977年 (新頁面: 陶曉清邀請朱介英、吳統雄、吳楚楚、楊祖珺、韓正皓、胡德夫、陳屏、楊弦等八位民歌手灌錄了唱片《我們...)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3日 (四) 23:12 (差異 | 歷史) . . (+1,316) . . 新 1976年 (新頁面: 在淡江「民歌演唱會」上,手拿著可口可樂說:「喝的都是可口可樂,唱的也都是英文歌」,「我們自己的歌呢?」李雙澤在台上拋掉可...)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3日 (四) 23:04 (差異 | 歷史) . . (+2,368) . . 新 1975年 (新頁面: 楊弦和胡德夫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以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被視為是台灣現代民歌發展的開始。 同年9月...)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2日 (三) 21:40 (差異 | 歷史) . . (+1,378) . . 新 1974年 (新頁面: 新聞局長在年度施政報告中說,在上半年六個月中,新聞局查禁了五十三萬多件出版作品,數量之多創歷史新高峰。同年新聞局又成立『行...)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54 (差異 | 歷史) . . (+1) . . 1971年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53 (差異 | 歷史) . . (+1,318) . . 新 1973年 (新頁面: 八月,新聞局鑒於流行歌曲的氾濫,特別成立了一個歌曲出版品輔導工作小組,十一月,新聞局從警總的手中接管歌曲查禁的工作,由出版...)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51 (差異 | 歷史) . . (+452) . . 1971年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48 (差異 | 歷史) . . (-7) . . 1971年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47 (差異 | 歷史) . . (+1,035) . . 新 1971年 (新頁面: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此時期加強推行淨化廣播和電視節目的新規定,歌曲一定要激勵人心有元氣。 同年7月起,內政部開始編印查禁歌曲...)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42 (差異 | 歷史) . . (+753) . . 新 1970年 (新頁面: 電視著作顧英德有鑒於國內創作、演唱流行歌曲風氣又帶提倡與突破,於是會同東方廣告公司經理黃奇鏘,向經營電器出名的歌林公司提出...)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36 (差異 | 歷史) . . (+1,643) . . 新 1970年代 (新頁面: 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不再喜歡聽風花雪月的國語流行歌曲,他們聽西洋的熱門音樂。也不喜歡看浪漫無趣的文藝電影,他們的價值觀開...)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33 (差異 | 歷史) . . (+19) . . 1969年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32 (差異 | 歷史) . . (+370) . . 新 1969年 (新頁面: 姚蘇蓉《負心的人》走紅。 音樂創作者的陶秦病逝。 風雲人物:姚蘇蓉 蔡咪咪 鄧麗君 劉家昌 包娜娜 青山...)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30 (差異 | 歷史) . . (+1,160) . . 新 1968年 (新頁面: 黃梅調電影及音樂風行;瓊瑤小說、電影、廣播劇還有楊麗花的電視歌仔戲流行全台。 白景瑞導演電影「今天不回家」啟用當時還是...)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26 (差異 | 歷史) . . (+1,386) . . 新 1967年 (新頁面: 音樂學者史惟亮與許常惠先生基於共同的理念:重建中國音樂,陸續以「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為...)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21 (差異 | 歷史) . . (+782) . . 新 1966年 (新頁面: 起在國民政府大力推行國語的政策之下,國語歌星逐漸形成氣候。 「盈淚歌后」之稱的姚蘇蓉1966年參加正聲電台所主辦歌唱比賽獲...)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18 (差異 | 歷史) . . (+1,939) . . 新 1965年 (新頁面: 美國全面介入越戰,台灣成為駐越美軍的渡假中心,酒吧與色情行業大量興起,西洋歌曲也跟隨著而來地流行起來,美式文化正式影響台灣...)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11 (差異 | 歷史) . . (+820) . . 新 1964年 (新頁面: 國語歌星人數漸多,一些在電台演唱受歡迎的歌星,或是在電台舉辦的歌唱比賽中脫穎而出的人才,都開始投入電視行列。除了前述的歌星...)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09 (差異 | 歷史) . . (+492) . . 新 1963年 (新頁面: 台灣第一張自製立體身歷聲唱片〈孝婦淚〉。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熱賣,凌波登台,萬人空巷。 立體聲唱片問世。國內出現第一張...)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07 (差異 | 歷史) . . (+1,443) . . 新 1962年 (新頁面: 合眾唱片發行美黛所演唱的「意難忘」銷路超過百萬張,美黛也因此而一舉成名。 同年台視開播的「群星會」,在慎芝與...)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04 (差異 | 歷史) . . (+19) . . 1960年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03 (差異 | 歷史) . . (+430) . . 新 1961年 (新頁面: 國人以透明的塑膠加上彩色畫片製成了唱片史上第一張彩色繪畫唱片,自此以後國內錄音以手搖方式進行,然後以水銀製的接觸器在蠟上製...)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21日 (二) 22:01 (差異 | 歷史) . . (+930) . . 新 1960年 (新頁面: 塑膠黑膠唱片開始興盛流行。 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因發表反共無望論而被停刊,次年『公論報』也被迫停刊,而在此時警總查禁流行...)
- 2015年7月19日 (日) 23:51 (差異 | 歷史) . . (+1,322) . . 新 1960年代 (新頁面: 1960年代也是台灣國語歌曲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紫薇以《回想曲》和《綠島小夜曲》風靡全國後,成為台灣首位國語歌曲唱片紅...)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19日 (日) 23:49 (差異 | 歷史) . . (+298) . . 新 1959年 (新頁面: 中廣引進主體音樂效果。國內無法購買到製造唱片的印度洋乾漆,唱片的製造與生產面臨危機,致使業者應用西鉻鉻纖維素加以處理製成唱...)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19日 (日) 23:48 (差異 | 歷史) . . (+5,083) . . 新 1958年 (新頁面: 政府頒訂出版法,加強禁歌管制政策。 《綠島小夜曲》 是周藍萍在台灣創作國語流行歌曲的處女作,也是台灣最早正式灌錄唱片的...) (最新修改)
- 2015年7月19日 (日) 23:38 (差異 | 歷史) . . (+1,740) . . 新 1957年 (新頁面: 文夏推出台灣流行歌壇第一張長時間唱片(33轉),其中灌錄有八首新歌,包括《夏威夷之夜》、《男性的復仇》等歌,都造成全...) (最新修改)
(最新 | 最舊) 檢視 (較新 50 筆 | 較舊 50 筆) (20 | 50 | 100 | 250 | 500)